- 作者:刘兴旺
- 时间:2022-03-03
- 点击:2331
- 来源:实验实训管理中心
2022年春学期的到来,科研学子们又将在实验室大显身手了。大家在潜心实验的同时,千万要注意实验安全。
通过对2021年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习,希望我们每位实验人员能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细致、操作规范、科学严谨。
案例1 高压反应釜爆炸 2021年3月31日
2021年3月31日中科院某研究所实验室发生高压反应釜爆炸事故,致1人死亡。
分析:
高压反应釜是实验常用的高压设备,如果使用不当,将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高压装置一旦发生破裂,碎片会以很高速度飞溅,同时急剧释放出气体形成冲击波,将对人身、实验装置及设备等造成重大危害。
注意事项:
使用高压反应釜前应确保设备完好,操作者在所有阶段应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标准操作流程。反应结束后待高压反应釜完全降温、降压到安全范围后方可进行下步操作,这时仍要注意,其内体系仍有可能有压力释放。
案例2 实验室火灾 2021年7月31日
2021年7月13日,深圳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发生火情,一名博士后实验人员身上着火,诊断为轻伤,经处置已无大碍。火灾被实验人员扑灭。
分析:
据分析,事故主要原因是实验人员操作易自燃物质(雷尼镍)引发火灾。雷尼镍是镍和少量铝的混合物,一般呈固体粉末状,活性很高,在空气中能自燃,一般将其浸泡在水中降低使用危险。
注意事项:
使用雷尼镍催化反应,当用抽滤法除去催化剂时,如果将滤饼抽干,会产生火星,引发催化剂自燃,同时还可能引发残留的溶剂造成加剧燃烧。因此抽滤除去催化剂应当做到反复润洗,保持滤饼上方始终有溶剂,这样可以有效隔绝空气。在此操作中(包括氢化反应整个操作过程)保持双人在场,这样一旦出现情况,可以马上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因惊慌失措打翻试剂瓶导致火势蔓延等情况。最后应当将滤饼快速倒入到含有水的回收桶中。
案例3 未知试剂烧瓶炸裂 2021年7月27日
2021年7月27日,广州某大学实验室人员在清理此前毕业生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时发生炸裂。炸裂产生的玻璃碎片刺穿该生手臂动脉血管。随后,该学生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无生命危险。
分析:
未知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氢化钠或氢化钙。
注意事项:
试剂要做好标签;毕业、转组、撤组,化学品应做好妥善移交、处置;闲置化学品应及时清点。
案例4 实验室爆炸事故 2021年10月24日
2021年10月24日,南京某大学一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燃。该事故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
分析:
实验使用金属粉末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当金属粉末满足爆炸条件时,如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形成悬浮物,有充足的氧气,有点火源、振动或摩擦,就能形成爆炸。金属粉末的爆炸威力大,应高度注意其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
1.安全存储:金属钠、钾存于煤油中,放置于氩气手套箱内或化学安全柜内;锂、镁、铝、锌粉应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的化学安全柜内,不能与氧化剂、酸、卤素混存;
2.化学安全柜按照“双人双锁”管理,建立台账;
3.消除点火源:防静电蓄积、防止设备温度过高、防止摩擦、撞击、故障等原因产生的火花;
4.防止积尘;
5.禁止明火;
6.金属粉尘发生火灾慎用水扑救,有些金属与水反应,应用干砂或金属灭火器。
案例5 真空装置破裂
一名研究生试图在室温下真空蒸馏 4-甲基苯甲醚(STP 沸点:174 ℃),并使用液氮将苯甲醚冷凝到接收瓶中。过了一段时间,他观察到没有苯甲醚转移到接收瓶中,有可能设置出现问题。他检查了仪表上的读数,表明烧瓶处于部分真空状态,他拆除了装置并取下了接收瓶。瓶周围结了冰,他在水槽里用冷水冲洗烧瓶。几秒钟后烧瓶炸裂,他的脸、脖子、手和胸口被玻璃碎片击中。所幸没有受到化学暴露。当时他戴着安全眼镜,所以眼睛并未受伤。
当时实验室里还有另外两个人,他们立即拨打了紧急电话并请求紧急就医。受伤人员没有生命危险,然而因为失血过多,面部和颈部缝了约30 针。
经验教训:
1.使用真空系统的实验人员应勤于检查玻璃器皿和阀门的安全完整性;是否有裂缝和其他缺陷,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真空度的因素。
2.实验过程中应全程穿戴合适的PPE。
3.在液氮低温下用水冲淋真空瓶以提高瓶体温度,这种做法应该尽可能避免。
总结
高校实验室危险源众多,涉及化学、生物、高温高压、特种设备、辐射、激光、机电等, 稍有不慎和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实验室安全需要得到每位实验人员的重视。
撰稿:刘兴旺
审核:苗鹏杰